2016-2017年度全國林業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二等獎
項 目 概 況
項目基地位于海南省三亞市抱坡嶺東側,為露天礦崖,礦崖由石灰巖和砂巖構成,巖高約137m,坡度約75°,面積約161775㎡。裸露巖石面毫無生機,其滑坡與地面塌陷處易起塌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對周邊環境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裸露的灰白色山體也破壞了三亞城市藍天綠地景觀,修復難度較大。

治理恢復工程設計根據三亞城市雙修設計要求及當地地區地理氣候特征、山體破損情況與地質結構等多方面因素,從修復措施和生物生境營造兩方面進行科學合理分類、規劃與設計。
礦山修復根據山體復綠的實效性和景觀性進行布置,主體思路以“近自然”的設計理念為基本原則,根據基地現狀條件,針對山體破損面不同部位,綜合運用退臺法、板槽法、燕巢法與掛網噴播法等工程措施,形成以“點、線、面”聯動的整體修復效果。植物配置技術主要分為三部分:首先,設計團隊通過勘察、測土配方等相關技術措施,對抱坡嶺山體土壤的肥力、酸堿性、微生物等情況進行現場取樣及定性、定量分析,總結適宜基地使用的植物品種、修復方法和措施;其次,對抱坡嶺周邊區域進行原生苗木調查,選取在當地生長旺盛,抗逆性強的植物,選優后收集其種子進行育苗培育,待山體進入苗木種植期,與其他苗源一起承擔修復任務。再次,在苗木種植前期,引入先鋒樹種對山體實現快速覆綠,保固水土,為山體營造初步綠化小氣候,同時,科學安排招鳥引蝶樹種,為山體增添生機,昆蟲、鳥獸等的進入,也無形中為山體帶來其他植物的種子,豐富了山體植物品種,實現了山體修復后物種多樣性的需求。

抱坡嶺廢棄石灰巖礦山治理恢復工程是對三亞市城市雙修工作理念的良好實踐,貫徹了當地“讓綠于民、讓路于民、讓景于民、讓海于民”的生態修復工作思路,本項目建設完成后,得到了當地建設部門、林業部門、使用部門與周邊百姓的一致認可,修復工程不但實現了還綠于民,更為當地營造了一片新的市民活動空間。山體修復工程竣工后,該建設成果一直安全穩定運行,為三亞市的綠水藍天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