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們閱讀《園冶》,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先人在造園的時候,不是像一些景觀設計公司一樣,先拿來一張平面圖,而是先去實地的踏勘,這就叫做“相地”。第二步依然不是在平面上做文章,而是在現實空間中發揮出自己的想象:哪里高?哪里低?哪里可借?這個就叫做“立基”。
第三步也不是回家畫平面圖那么簡單,而是在現場走來走去,觀察著,思量著,如何步移景異,如何互為因借,如何起承轉合。廳堂、掇山、鋪地、栽花、種樹、題詞、作賦等事項則貫穿其中,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思量到最后,才回家畫一個平面圖,稱之為“地圖”。

所以,中國園林的創作路線和方法是綜合性和實事求是的,其中一個表現是總在處理著一個個的具體空間以及這些空間之間的聯系,而不是圖紙;另一個表現是在做出任何一個判斷和決策時,已經照顧到方方面面了;表現之三是時時刻刻離不開對現場的調查、理解和分析。如果說在西方文化面前,中國傳統文化的確有不少的缺點,一度阻礙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話,中國園林文化卻是大大超越了迄今為止的西方發展水平,這也是一些真正的大師對中國傳統園林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根本原因。
但是,中國傳統的園林創作方法也有它的缺陷,它比較的適合于小型私人園林的創造,而不太適合于處理大片的平地,以及大面積的規劃等等。但這也不是說,我們的祖先不是沒有這種能力,從圓明園到避暑山莊,景觀設計公司還是可以看得到綜合性和實事求是的創作路線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