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高架發生事故時,相信人們最為關心的是人員傷亡情況以及事故發生的原因是什么?橋梁損傷程度如何?哪個部位最需要率先加固?在事故發生的當晚,無人能第一時間給出量化答案。
日前,記者在上海召開的“智慧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研究”高端論壇上了解到,在不久的將來,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以下簡稱上海城建院)打造的高架橋梁大數據管理平臺讓城市高架變身可以“說話”的智能結構,為小跨度橋梁開出健康“診斷”處方。
這項技術將率先在同濟路高架上進行試點,有望年內實現數據的采集與傳輸。“同濟路高架橋梁結構安全運行大數據管理平臺”結合實時檢測、GIS(地理信息系統)、BIM(建筑信息模型)于一體,集成高架設計、施工、養護及維修等數據進行大數據智能分析,在高架上安裝傳感器,使高架每一刻的結構狀態呈現為可視化的數據。”上海城建院設計總監劉偉杰表示,一旦發生事故,管理者的終端第一時間接收到數據,為事故處置、結構修復和交通的迅速恢復提供科學支撐。
目前,像同濟路高架這種小跨度的高架在全國高架中占比約80%,同濟路高架在超重車、集裝箱卡車的高頻作用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傷,甚至出現了影響結構安全及使用性能的病害。通過在高架部分路段安裝傳感、傳輸及采集設備,著重監測高架通行車輛的載重和身份信息以及城市高架裝配式結構的整體受力性能,監控高架結構壽命,進行風險預測,為安全事故應急處置以及城市高架的養護維修提供量化、科學、直觀的參考。據悉,更多新技術的融入,將為城市高架2.0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提供一套全新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