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農林工業勘察設計研究總院(以下簡稱“林勘院”)始創于1956年,為原林業部中南林業勘測設計院,業務主要以林業為主,涉足農業、工業、交通、建筑、市政、園林景觀等多個領域,是集工程咨詢、工程勘察、工程設計、工程監理、工程施工、工程總承包和海外承包資質于一體的國家綜合性勘察設計院。1999年經省編辦批準恢復設立“湖南省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2011年經省編辦同意,加掛“湖南省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和“中部林業產權交易服務中心”。目前,林勘院人才隊伍壯大,技術力量雄厚,共有70多個門類專業技術人員500多人,其中,高級工程師以上人員132人,各類專業執業注冊人員近100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擁有資質25個,其中,甲級資質15個;全院勘察設計業務立足湖南,遍及全國和俄羅斯、越南、緬甸、泰國、利比里亞、烏拉圭、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等國家,成為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參與者和設計者。
一直以來,林勘院以服務湖南林業為目標,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己任,堅持“技術興院 人才強院”,圍繞“天藍、地綠、水清、空氣常新”的民生期待,始終奮斗在建設美麗湖南的第一線。運用先進的理念、技術和設備,開展勘察和規劃設計,為改善生態、改善民生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得到了國家、省級領導的高度認可。自建院至今,先后獲得了“全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先進單位”“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林業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全國農林水系統‘模范職工之家’”“省直文明標兵單位”“省直黨建示范點”“省直機關文明單位”等百余項榮譽稱號。
重點工程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林業重點工程是增加森林面積,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的關鍵舉措,林勘院以林業生態重點工程為主陣地,憑借自身技術優勢,積極開展林業調查、規劃、設計等工作,加速林業生態重點工程落地生效。參與生態公益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等一系列重點林業工程的建設,在資源調查、整體布局、區劃界定、管護核查、績效評價、編制技術規程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以《世界銀行貸款國家造林項目總體設計》、《湖南省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2008~2015年)》、《長株潭城市群生態建設規劃(2009-2020)》、《湖南省湘南地區松材線蟲病等檢疫性有害生物預防除治體系建設工程可研報告》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重點林業工程項目在國家或省級評優中榮獲一等獎。長期以來,林勘院通過參與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推動我省森林面積持續增長,森林質量不斷提升;促進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生態效益逐步突顯;幫助林農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在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的同時,又做到了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專業數據庫建設領跑全國。在全國森林資源數據庫建設尚無成功的經驗可借鑒、省內資金緊缺的前題下,林勘院敢為人先,率先利用計算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和數據庫技術,啟動湖南省森林資源數據庫建設工作,占領行業發展至高點,使湖南省森林資源數據庫建設始終處于全國領先水平。2004年,林勘院在“十五”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成果的基礎上,歷時兩年完成了全省122個縣級行政單位林業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森林資源檔案數據庫)建設,實現了森林資源管理與監測由傳統的靜態管理到計算機實時動態監測管理的轉變。2006年,林勘院通過技術攻關,成功完成了《森林資源檔案管理系統》軟件開發工作,使我省森林資源管理與監測技術跨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2007年,由林勘院開發的《湖南省林業基礎地理數據庫系統》成為我國首例將全省基礎地理數據和林業專題數據綜合集成,并在全省投入實際應用的大型數據庫平臺。隨后,以“湖南省林業基礎地理數據庫”為基礎,林勘院又相繼開發了公益林數據庫、濕地數據庫、林權數據庫、林地數據庫等10多個專業數據庫,不僅將全省的公益林、濕地、林權、石漠化林地等專業數據落實到山頭地塊,而且使多級林業資源分布信息從宏觀到微觀一目了然,為我省林業信息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表彰林勘人在林業信息化工作中所做出的貢獻,國家林業局授予院監測中心主任王福生“全國林業林業信息化先進個人”榮譽稱號。今年9月,第四屆全國林業信息化工作會議公布了2015年全國林業信息化發展水平評測報告,湖南省以90.8分位居全國第一。
成立中部首個林權交易中心。2011年10月,中部林業產權交易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產權中心”)在林勘院掛牌成立,成為我國中部第一家區域性林權交易服務中心。產權中心作為全省林改配套改革的“龍頭”工程,主要負責推動全省林權交易服務市場體系建設進程,整合、規范全省林權交易市場,在全省及周邊區域指導開展林權交易、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林權抵押貸款、森林保險等工作。4年來,林勘院創新行業管理、經營模式的新理念,精心運作,逐步建起并保持4個平臺正常運行。搭建了全省林權交易服務平臺,將全省120多個縣(市、區)林權交易服務機構以分中心服務會員的形式進行聯網整合,實現全省林權交易信息的互聯互通和林權網上交易。逐步建立林業產業金融服務平臺,和農業銀行、中信銀行等多家銀行達成林業金融合作意向,形成了有效的項目推薦與受理、風險防控、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合作機制,助推林業資源變資本。探索建立林業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以“中部林權”微信公眾號為載體,與微官網、微商城、微店等微平臺串聯,根據林業生態消費熱點,向廣大微友宣傳推介最新林權供求、林業科技成果等項目信息,同時,微友還可通過手機下單購買最具湖南特色的優質林產品。拓展林業中介服務平臺,在門戶網站開辟科技成果專欄,為科技成果、林業新品種、新標準及專利等信息,提供線上掛牌、交易等服務。目前已有近60項科技成果、林業新品種、新標準、專利等在門戶網站發布。
搶抓機遇探索發展碳匯林業。我省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碳庫資源,發展林業碳匯的潛力十分巨大。林勘院審時度勢,搶抓先機,積極發展林業碳匯。加強機構和資質建設。成立“湖南省林業碳匯計量監測研究中心”,組建了一支碳匯專項研究隊伍;取得全國林業碳匯計量監測資質,成為湖南省內唯一一家由國家林業局委托,可開展林業碳匯計量與監測業務的機構。完成首次碳匯專項調查,初步建立湖南省碳匯計量與監測體系。2012年,林勘院完成了全省首次碳匯專項調查;2014年,林勘院在國家林業局的指導下,逐步建立了由技術體系、模型體系、數據體系、評價體系四部分組成的湖南省碳匯計量與監測體系。開展森林碳匯研究,編制碳匯計量監測地方標準。2012年以來,與中國林科院、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院等單位合作,開展《湖南省森林固碳現狀、速率和潛力研究》、《湖南森林碳匯項目發展潛力的評價指標研究》等研究工作;2014年,制定了湖南省第一個地方標準“森林喬木層碳庫調查技術規范”。籌建碳匯交易平臺,積極參與湖南林業碳匯交易體系建設。以中部林業產權交易服務平臺為基礎,積極籌建湖南省林業碳匯交易平臺;目前,林勘院成功入選“湖南省首批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第三方核查機構”;為湖南省發改委提供智庫支撐和技術咨詢,制定了《湖南省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核查規范》和《湖南省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第三方核查機構管理辦法》。
城鄉規劃凸顯生態服務功能。城鄉規劃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指南,林勘院在城鄉園林景觀設計中,把生態環境建設擺在優先位置,通過森林城市、生態人居、秀美山林、美麗鄉村等模式,凸顯生態服務功能,打造優美舒適的生活空間。運用生態保護、生態修復、近自然環境構建等手法,營造出城在林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的優美城市環境;在毛澤東故居韶山、劉少奇故居花明樓、賀龍故居洪家關、蔡鍔故居邵陽等地,通過對傳統人文資源的追尋和保護,積極構建特色鮮明的紅色旅游景區和傳統文化風景區。美麗鄉村規劃為避免鄉村模仿城市,堅持實施“特色文化感召人、民俗風情吸引人、綠色產業留住人”的規劃理念,綜合考慮農業產業發展、村容村貌整治、鄉村旅游、提升村民素質教育、環保環衛基礎設施等問題,協同推進。改善河流水系,植補生態景觀,涵養水源、防風固沙、防御干熱風,調節小氣候,維護生態平衡。注重保護、利用和再現當地自然景觀和文化特色,維護和創建良好的生態宜居環境,讓“美麗鄉村”真正實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長,人民群眾的民生期待已經從過去的“盼溫飽”“求生存”轉變為現在的“盼環保”“求生態”。林勘院經歷了59年風風雨雨,承載了上萬個規劃設計項目,為美麗湖南建設做出了應有貢獻。我們相信,在廳黨組的正確領導下,我院一定會不懈努力,再創輝煌。
|